2023-03-06

膏方的起源与康复范围

  膏方,又叫膏剂,以其剂型为名,属于中医里丸、散、膏、丹、酒、露、汤、锭八种剂型之一。膏方一般由20--40味左右的中药组成,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。
 
  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,根据中医理论,冬季是一年四季中进补的最好季节,而冬令进补,更以服用膏方为最佳。膏剂有外敷和内服两种,外敷膏剂是中医外治法中常用药物剂型,除用于皮肤、疮疡等疾患以外,还在内科和妇科等病症中使用。我们日常所说的膏方,通常指内服膏剂。
 
  膏方的运用在中医康复慢性病时已有很久的历史,早在汉代医圣仲景年代,名医方士以辨证论治为根本,运用膏方来医治某一病症,但是膏方制造技术把握在少数人手中,后来到了隋唐时期,专事研讨草药的方家把膏方研发作为一门专业技术进行攻关,一直到宋元时期,膏方研讨得到蓬勃发展,这一时期,达官贵人研发膏方都是在滋补思维指导下以延年益寿为意图;明清时期,膏方研发以冬令进补思维为主,还把膏方与命门学说相结合,形成了一种新的膏方理论思路;到了近代,膏方首要作为疾病后期保养的食品在宫廷中开始盛行。
 
  膏方历史悠久,起于汉唐,在《黄帝内经》中就有关于膏剂的记载,如马膏,主要供外用,东汉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记载的大乌头膏、猪膏发煎是内服膏剂的最早记载。唐代《千金方》中个别“煎”已与现代膏方大体一致,如苏子煎,王焘《外台秘要》有“煎方六首”。
 
  南北朝时期,陶弘景在《本草经集注》中对膏药的制作作了详尽的说明,提出以治病的需求来确定剂型和给药途径的理论。较详细地阐述明了制膏的几大要点:首先尽量浸取药的有效成分,煎煮时间相对要长,并用猪脂为粘稠收膏剂。另外还指出,若膏剂在内服同时可以外敷,则可将制膏的药渣用来外敷病处,以尽药力而不浪费。这些论述可以说为现代制膏工艺奠定了基础。
 
  宋朝膏逐渐代替煎,基本沿袭唐代风格,用途日趋广泛,如南宋《洪氏集验方》收载的琼玉膏,沿用至今,同时膏方中含有动物类药的习惯也流传下来,如《圣济总录》栝萎根膏,此时膏方兼有治病和滋养的作用。
 
  唐宋时期,朝廷也开始重视并组织编写医方药书,使得中医膏方的加工和应用逐渐发展。膏方已由康复向滋补强身、养生的方向延伸。并大多以“煎”冠名。如唐代的官修本草《新修本草》、《备急干金要方》、《外台秘要》等书中膏方的记载已不鲜见。
 
  宋金元时期,无论滋补还是康复所用,膏和煎已不刻意区分,膏方的叫法由“煎”逐渐向“膏”过度,并以内服为主。如《洪氏集验方》收录的琼玉膏、宋代的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也收录有治病的膏方制剂,如助胃膏、钓藤膏均为内服之膏方。
 
  明清膏方更趋完善和成熟,表现为膏方的命名正规、制作规范,膏专指滋补类方剂,煎指水煎剂;数量大大增加,临床运用更加广泛。明清时代,医家大都注重血肉有情之物调补身体,认为其能“延年益寿”。这时期膏方得到了迅速的发展,已从药用延伸到膳食调养。清代上至宫廷御用下至民间滋补养生,用膏方补养之风盛行于世。《清太医院配方》、《慈禧光绪医方选议》、《寿世保元》、《医宗金鉴》等书中对于膏方的记载都很多。晚清的《张聿青医案》中列有膏方专卷,反映了当时膏方的盛行和医家对其重视的程度,为膏方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 
  明朝膏方即广为各类方书记载,组成多简单,流传至今的膏方有洪基《摄生总要》“龟鹿二仙膏”、龚廷贤《寿世保元》“茯苓膏”以及张景岳的“两仪膏”等。
 
  清代膏方不仅在民间流传,宫廷中亦广泛使用,如《慈禧光绪医方选议》有内服膏滋方近30首。晚清时膏方组成渐复杂,如张聿青《膏方》中膏方用药往往已达二、三十味,甚至更多,收膏时常选加阿胶、鹿角胶等,并强调辨证而施,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。
 
  近现代膏方在上海、江浙及广东广泛使用,尤以上海为甚。膏方以其良好的康复效果和方便的服用方式,逐渐被普通大众所认可接受。
上一篇: 上海护理院哪家口碑好 下一篇: 上海宝山区康复护理院一览表

连锁分布